千年神奇保国寺的思索

更新时间:2024-04-28

“升斗昂拱人巧极,祥符千载永留名”。保国寺历史悠久,创于东汉,建于唐代,兴于北宋,现存大殿即为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所重建,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其结构大都保存了当时的形制和构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61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江南一绝的古建瑰宝,保国寺的大殿不仅以“无梁殿” 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不用一根钉子而能千年依然巍峨让人称奇,其更以殿内“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接网,梁上不积尘”的千年之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叹为观止。对于此,我自来到了宁波,心中就一直充满了强烈的想见想识的渴望。

保国寺位于宁波江北区西北,距市中心大约10公里左右,车行不很长时间就到眼前了。远远望去,寺藏于灵山山腰的燕子窝,北依贸峰为坐山,南面太白峰朝拱为面山,左辅象鼻峰,又弼狮子岩,林麓苍郁,虽然山前农田中的河流稍微远了些,相对有些脱节,但位置环境总的感觉真是不错,如在父怀母抱中,可以说是典型的理想风水之地。公交车的终点站就在山脚下的外山门前,此处古木参天,尤其是入口处前面的一棵香樟尤其不凡,让我感觉一下车就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天地,“秋”老虎被保国寺拒之门外了。

买门票,入头门,顺石道蜿蜒而上,过细瀑穿桥鱼腹下的仙人桥、潜龙在渊口出水的灵龙泉、青峦翠嶂花木堆的叠锦台,渐行渐高,渐入佳境,我人就到了“东来第一山”保国寺。从格局上看,保国寺当还是一个规制宏丽、典型的庙宇:寺面南略偏东,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藏经楼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建筑依山势层叠排列,沿中轴有序而上,鼓楼、钟楼、厢房、僧房等分列左右。但是从内容上看,保国寺内如今已经没有了香火和僧人,在其不同的殿堂以及厢房里散布的是众多主题迥异的展物:有宁波婚俗展,有砖屏石刻,有宁式家具展,有观音像,以及现代原始人风情展,国际友谊礼品展,人类科技发展展等等,其更象一个更具有教育性质的文物博览馆。虽然其中展品不乏可圈可点、令人心动之处,如明清时代的万工花轿、千工床等古董,但只是如此多杂烩一起,实在让人感觉杂而乱。

从“一碧涵空”净土池拾阶而上,我就置身大殿内了。大殿空空荡荡的,没有放什么东西,因为大殿本身就是展品。我站在文管部门在大殿留给游人“千古建筑之谜”的说明板面前,我字斟句酌,我反复揣摩其上面字里行间所列大殿的特别之处;我不断地在殿内仰视,仔细地观察、努力的思考大殿里的一切:斗拱、藻井、瓜棱柱等等,反复印证说明里所说,我希望能看出其中的名堂与奥秘,能给其一个可以让人信服的圆满与全面解释与答案,而不是过去人们所给出的片面的猜测与部分推理。

我在殿内一个人踱来踱去,不知道过了多久,也不知道我反复走了几回,更不清楚我为了仰视而向后摇过多少次头,反正最后我是觉得头晕眼花,真的累了,再抬望眼我已经很吃力。于是,我便走到殿后门,想在继续顺山坡向上而行的石阶上稍作休息。忽然,当我手扶在殿后门连接山墙上时,我透过格窗看到两侧各有两根木石相接的柱子支撑着大殿的后墙,联想到殿内瓜棱柱向北倾斜的侧角,我一下子恍然大悟,我一刹那豁然开朗:保国寺是个歪殿!保国寺其实原来在结构上是个有靠山的的歪殿!正是这正常情况下看不到斜的才形成了此殿的与众不同。因为这个角度不大,恰倒好处而且在视觉上也进行了平衡与矫正,从而让人走进来而感觉不出,但实际上她是整个向东北倾斜的:这就是为什么大殿西侧斗拱里为跳转五跃,而大殿东侧斗拱里跳转为四跃的原因。其次,大殿它的重心也不在中心,而向北向东偏移的,大体位置应该就在佛台东侧那根顶部为石头的柱子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大殿佛台西侧柱头上为方形木质栌斗,而东侧为圆形石质栌斗的原因。更本质的说:从全殿的角度来看,其整个框架结构不应当仅只是人们眼中的殿里的部分,而且还包括殿后隐藏的依山而斜撑殿身的四根石木柱。这四根斜支撑的石木柱子才是整个殿得以千年巍然不动的根本,山不动,自然殿也不动,这才是大殿的千年固立的关键所在:由于倾斜整个结构向东北方向挤压,在自重力的作用下,这反而形成自锁受力,相比于仅是垂直受力状态更加牢固。

一切都有因果,一切都有来龙去脉。由于大殿的倾斜,再兼之其框架、斗拱、藻井等结构复杂,鸟则难以筑稳巢穴,而且鸟卵也易于滚动下滑,幼鸟也易摔落,自然鸟不入,换句话说:在鸟眼里这殿根本就不是什么栖息的好地方,而是“此处不可久留”的危房险屋而已。同时,这一种倾斜也让灰尘难以久留,只要有风就会飘然而逝,而此殿不多见的南北进深大于东西面宽的形制又使得穿堂风效应更为明显,如此以来自然梁上不积尘。至于没虫,我想这原因应该更多正如过去人们的所解说:一方面是木质为黄桧的原因——其散发的香气使虫难以接近;另一方面也与斗拱层层而上形成螺旋效应气流有关:因为我将耳朵贴于柱子确实听到了如海螺形状镂空木藻井里不绝于耳的细啸声,虽然很微弱但这对于飞虫已经足够了,没有飞虫下卵,自然虫不生。事若寻常皆有因,但若以此解释大殿其他的神奇之处,则感觉不当而难以让人服心。至于没有蜘蛛结网,则是没有虫原因的结果的自然延续。至于西北的那根柱子之所以采用用铁箍围成的散石基础,而不采用整石基础,我想还是为了保持一定松散而达到解决整体受力一定范围微调的目的,是平衡的灵活自动反馈与调整,否则整体所受合力就难以达到恰到好处。可以说:这使得整个大殿受力永远动态平衡而不死板失调。再至于传说某大学建筑系的某教授带着一帮学生拆了一角就再也装不上去的逸闻,这就更好理解与解释了:原来是处于受力撑紧状态的,一旦拆下则必然受压而空隙尺寸缩小,当然也就难于安装了,除非一切从头来。

想明白了大殿的神奇与奥妙是因歪斜而起,我不禁又联想起有关于此殿建造时木匠师徒两人因比赛施工速度而飞馒与挂斧的传说:修建另一处寺庙的徒弟首先将馒头飞了过来,告诉此处的师傅他那边已经开始上梁了,师傅一看徒弟的如此炫耀,就将斧头扔去挂于其梁,告诉那边:自己这边已经完工———连斧头都已经不用了,将徒弟一下子镇住了,还是师傅牛呀。虽然这个传说留给后人的更多的是对“姜还是老的辣”的敬佩和感慨,但我更认为正是这为名利为求快的比赛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导致了这大殿的歪与神奇。并非是我对建造此殿的古代工匠高超技术的怀疑,单凭其能最后能靠山立柱并以散石的基础作为受力调节的处理而将错就错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因此而诞生了一个千年的奇迹,我认为这绝对是事出意外,歪打而正着:

当年师徒同修寺,两处施工比速度。为了面子为争气,馒头飞来斧扔去。

敷衍了事不仔细,殿倾柱斜算结束。只因后山靠得住,歪理里面出奇迹!

下山返回,我走在响石阶上,听着每一次踏实的脚步所带来的轻轻脆声回响,心里揣摩着自己刚才对这一早已超越了佛教意义、而存在于建筑道理的保国寺的所思与所得,我感觉我今天不虚此行:因为我对于其存在有了属于自己的认识与发现。对于大殿的神奇,我想人们之所以一直没有给出其合理的解释,我想一方面是人们观察大殿不全面所致,忽略了大殿后壁隐藏在山墙里顶山的支撑木石柱子;另一方面是习惯的思维所限,没有想到一部分的歪与斜在特定的支撑下反而可以成就一个全新的、也是更大概念上的、更加牢固的 “正”建筑结构联盟组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走出了大殿,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进行思索,自然也就发现了问题,找到了答案:“只因后山靠得住,歪理里面出奇迹”。

(张春耘于2002年9月18日宁波)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03084号-16 huocheban.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