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眼

天气百科 更新时间:2024-03-29

台风眼

台风眼1台风眼

台风眼是位于台风中心少云、微风、大浪的区域,通常在台风中心平均直径约为40公里的圆面积内。台风眼为中心气压最低之处,其形状大部分呈圆形、椭圆形、卵形、开口眼和多边形等五种,其平均直径约为45公里左右,最小的为 10-20公里,大的可达100-150公里,在此区域内天上仅有薄云,能见天日或星斗,约二、三十分钟后,狂风暴雨又会再度出现。

台风眼简介

简介1台风眼

台风眼通常位于台风中心平均直径约为40公里的圆面积内。由于台风眼外围的空气旋转严重,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不易进入到台风的中心区内,因此台风眼区就像由云墙包围的孤立的管子。它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风很微弱。台风眼其外侧100千米左右的地区是狂风暴雨区。

台风眼是确定台风登陆点的关键。台风登陆后通常需要过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做出判断,需要将各项数据传回气象部门,对其高峰和低峰值进行分析后,才能确定台风是否已登陆。

台风眼眼区分类

台风眼眼区分类封闭眼区

封闭眼区1台风眼

封闭眼区是外围眼壁为单层结构且间断角度小于90°的眼区。结合外围眼壁的情况,封闭眼区可进一步分为圆形眼、类圆眼及多边形眼三个子类。

台风眼眼区分类圆形眼区

圆形眼区呈圆形,眼壁边缘光滑,无明显的直线或折角部分。该类眼区出现时,其外围眼壁可呈对称环形、逗点状等多种形态。分析发现,该结构存续时间多大于12h,是一种较稳定结构。

台风眼眼区分类类圆眼区

类圆眼区呈椭圆形或卵形,眼壁边缘较为光滑,无明显的直线或折角部分。类圆眼区形态的存在时间一般小于8h。该结构稳定性较差,多数情况下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出现。

台风眼眼区分类多边形眼区

多边形眼区形态不规则,眼壁边缘粗糙,存在折角和直线部分。红外与可见光云图中,多边形眼区内部可出现明显的对流区域,眼壁边缘有时呈锯齿状;部分眼区上空有卷云覆盖,须借助微波遥感资料识别。

台风眼眼区分类开放眼区

开放眼区是外围眼壁为单层结构、间断角度大于90°但小于180°的眼区。开放眼区出现时,台风结构组织性较差,强度一般较弱。在红外与可见光云图中,部分个例有明显的云卷风眼(Banding Eye)形成,眼区附近有螺旋云带旋卷,但其外围没有厚实且有组织的眼壁,有时环流旋卷可达一圈以上。

台风眼眼区分类同心眼区

同心眼区是外围眼壁为双层或多层同心嵌套结构、单层眼壁间断角度小于180°且不存在两层或多层间断角度同时大于90°情况的眼区。在红外与可见光云图中,同心眼区出现时台风多具有高度对称性特征,眼壁间区域往往也是天气相对平静的区域。

台风眼特征

特征1台风眼

1、眼区通常呈圆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当热带气旋发展初期,眼区形状一般不规则,范围也较大;而热带气旋强烈发展时,眼区范围缩小呈圆形,并呈轴对称分布。

2、眼区基本上是晴空少云区,只在低层有少量层积云。眼区中心的气压最低,风速也很小,为微风或静风。而眼壁附近,风速急剧增大,达到极大值。

在台风眼中,常出现许多鸟群,有时随着台风的移动而飞到很远的地方。

3、台风眼持续时间并不会太长,约一两个小时。

台风眼成因

台风眼的形成, 系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造成之离心力, 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强风不能再向中心聚合, 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 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

台风眼形态联系

形态联系1台风眼

对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表明,大多数台风的眼区会出现多种形态交替出现的现象;同时,各形态间的交替往往与台风的发展变化有良好的关联性:

1、一般而言,当热带气旋强度较高时,眼区无云或少云覆盖,眼区形态以圆形为主,外围的眼壁高度发展、结构对称;

2、强度较弱时,眼区界限模糊,可能被高而厚的对流云盖遮蔽,云盖下的眼区往往呈多边形;

3、对于更弱或消散中的台风,眼区多因眼壁结构不完整而呈现开放的状态;

4、无眼区特征通常则意味着气旋形成不久或即将消失,强度十分有限。

由于维持时间相对有限,类圆形和同心结构被视作过渡性的眼区形态,其出现多与明显的强度、路径等变化相联系。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03084号-16 huocheban.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