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龙虬庄遗址

更新时间:2024-04-28

门票参考
20元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新石器时代)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龙虬镇

介绍

龙虬庄遗址真高2.4米,地势低洼,呈圆角长方形,四周环水,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 龙虬庄遗址发现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

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表明迄今7000年前高邮境内便有人灯的璀璨文明。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使“甲骨文是中国早的文字”这一说法受到冲击。在中国考古50周年展及其

后出版的专著中,有这样的文字说明: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片与其他实物一起反映了中国文明的曙光即将到来。据专家考证,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年左右。为珍贵的是在遗址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它对于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我国文字的产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7000—5000年前,龙虬庄所属的江淮平原是江苏坳陷带的组成部分,河湖相连,是一个水网发达、树林繁茂、物产丰富的沼泽湿地。在那时,龙虬的先民不仅会采集、狩猎、捕捞,而且还懂得如何栽培水稻。在龙虬庄遗址文物精品陈列室里,挖掘出土的千年以前的稻种保存完好。在遗址里,龙虬先人劳作、饮食、起居情况全部复原,感觉非常新鲜和奇特。

这座才挖掘了十分之一的村庄,占地面积43000平方米,有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址4处,灰坑34个,墓葬402座,工艺精美的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

龙虬庄大事记

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此开挖鱼塘时,挖出了大量陶器残片以及少量完整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

上世纪70年代,经下放此地的南京博物院的张正祥、纪仲庆先生调查,确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3年春至1995年冬,有关方面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

1993年,该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有两个扬州的考古项目一同入选,分别为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和江苏扬州唐城遗址)。

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实施龙虬庄遗址博物馆一期(部落村)工程,并于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

2007年5月18日,笔者陪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龙虬庄遗址实地考察,李老欣然题字:“高邮龙虬,焕彩流辉”。这次考察进一步坚定了他对高邮两个认定的信心:“高邮是古代史中有关帝尧传说的重要地点,高邮是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点。”

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大遗址”。

2016年,龙虬庄遗址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

2016年,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成功入选“十三五”国家大遗址专项保护规划

出土陶文

比甲骨文还早上千年,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这片从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出来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残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左行四字,以直线为主,横平竖直,结构有序,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字,类似动物侧视图形,第一个似兽,第二个像鱼或鳖,第三个如蛇,第四个若鸟。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发现,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两行刻于内壁的文字符号,笔画纤细,技法娴熟。

李鹏飞教授认为,从形体上推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为早于甲骨文的一个文字体系;从其文字组合来看,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韶、良渚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这些文字符号被有关古文字专家称为“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据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考证,龙虬庄这层遗址被划为“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年代“不早于公元前2200年”,这正是帝尧时代遗物。

考古新发现

2003年,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称:“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人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早的文字,然而,南京博物院馆藏的国宝龙虬庄遗址陶文却让人产生暇想。南京博物院副所长庄天明表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这一块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研究

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江淮之间的高邮龙虬庄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时,于河边采集到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上有8个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刻文为两行,左行四个近似甲骨文,右行四个类似动物图形。刻文笔划纤细,技法娴熟,通篇包含一个完整的意义。这是继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距今四千二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之间龙山文化晚期的刻文陶片之后,又一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次发掘的情况于1993年9月5日在《中国文物报》作了报导之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被评为“九三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4年2月6日的《中国文物报》公布评选结果时,对龙虬庄遗址的刻划陶文作了如下介绍:“在遗址上采集的陶盆口沿残片上,有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之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丸道雄先生以《中国四千年前的文字》为题,在1996年3月1日的《朝日新闻》上作了介绍,称之为中国尚未公开的至宝。中国古文字学家周晓陆著文说:“这肯定是文字,且为一段完整文句”。

据江苏台报道,考古专家介绍,陶片图文并茂,左边的竖下来的4个字,看起来不成熟。甲骨文是已经成熟的文字,它可以组成词汇表达完整的意思,该陶片上的文字却不是很成熟,应该比甲骨文还要早很多年。另外甲骨文和该陶文均以直线条为主,所以,该陶文极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自该陶文被发现以来,国内外很多古文字专家都对该陶文进行了研究,但至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完整释读出来。据了解,目前我国甲骨文被辨认出来的文字只占三分之一,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就更加难以辨认了。

这片从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出来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只有4平方厘米大。残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考古学家从形体上推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为早于甲骨文的一个文字体系;从其文字组合来看,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韵、良渚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这些文字符号被有关古文字专家称为”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2003年,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接着,被媒体在网上炒热。称:“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发现。在全国展出时,高邮龙虬庄陶文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有关著作

据悉,高邮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国上古书法史》。有关高邮陶文的论文专著有:《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陶文》(饶宗颐《江汉考古》1996年4期,又载《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龙虬庄陶文的发现与殷商甲骨文之源》(张敏发表于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15卷第5期1997年8月)、《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周晓陆《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龙虬庄陶文破译》(刘志一《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

出土文物

龙虬庄遗址的出土文物主要分为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和装饰工艺品三大类。在一块4000年左右地层出土的黑陶片是遗址发掘的一重大收获,上刻有四个原始文字和一组动物图纹,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时获得了“预示着中国文明曙光即将到来”的高度评价。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的炭化稻米,这是我国发现的人工优化水稻品种的珍贵实物史料,并说明龙虬庄先民的稻作农业延续了1500年之久。这一发现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距今5500年前的水稻栽培区从长江以南划到了淮河以南。

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具地方特色的文物是各类巧夺天工陶器,有猪形罐、葫芦瓶、小陶罐、罐形鼎、四乳黑陶罐、圈足壶、三足钵等,形状纹饰作用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造型逼真,有的构思奇妙,不禁令人叹服古人的聪明灵巧。

经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派员组成的考古队于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邮新石器时代的房址4处,灰坑35个,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其中有斧、锛、刀、锄、纺轮、砺石等石器;有用麋鹿等动物的骨角制成的角锄、骨镞等生产工具和骨针、骨锥、骨坠、骨环等生活用具;有管、环、璜、坠等玉器;有大批生活用品的陶器。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制作精良。完整的可修复的陶器100多件,其中有10只猪形陶罐,既酷似,又夸张,其制作水平和审美情趣令人折服。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发现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间的碳化稻米。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时,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也是十分少见的(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03084号-16 huocheban.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