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

更新时间:2024-04-19

森林公园等级
国家级(2017年批准)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

山西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于2016年底全票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评审,2017年1月20日国家林业局下发林场许准[2017]11号行政许可决定,准予设立并定名为“山西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公园由太行洪谷、龙岗和山辿岩三个片区组成,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02′15″——112°13′08″,北纬35°26′32″——35°44′13″之间。总规划面积2039.53公顷,其中太行洪谷片区710.07公顷,山辿岩片区465.55公顷,龙岗片区863.91公顷。

公园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7.87%。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据统计,园内共有植物1270种,隶属于133科523属,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国家II级保护植物连香树、野大豆;陆生脊椎动物4纲28目87科347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8种,有原麝、黑鹳、金雕、大鸨等,国家Ⅱ保护动物共39种,有大鲵、苍鹰、黄嘴白鹭等。

2017年12月20日,入选“中国森林氧吧”。

山西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简介

山西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于2016年底全票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评审,2017年1月20日国家林业局下发林场许准[2017]11号行政许可决定,准予设立并定名为“山西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公园由太行洪谷、龙岗和山辿岩三个片区组成,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02′15″——112°13′08″,北纬35°26′32″——35°44′13″之间。总规划面积2039.53公顷,其中太行洪谷片区710.07公顷,山辿岩片区465.55公顷,龙岗片区863.91公顷。

公园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7.87%。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据统计,园内共有植物1270种,隶属于133科523属,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国家II级保护植物连香树、野大豆;陆生脊椎动物4纲28目87科347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8种,有原麝、黑鹳、金雕、大鸨等,国家Ⅱ保护动物共39种,有大鲵、苍鹰、黄嘴白鹭等。

森林公园主体片区太行洪谷,是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故里,也是其隐居地。位于历山北麓,属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公园内谷深峰秀,溶洞成群,灌草丛生,林木参天,更有清泉飞瀑、珍禽异兽,自然风光秀丽。有山-潭-溪-瀑-洞-谷-峰-林-寺-村等资源的完美组合,使得森林公园成为华北地区少有的集雄壮奇秀于一体的山水景观。主要景观有:十三潭、南阳仙洞、望佛桥、神钲山、大岩扉、天井等。山辿岩片区地植被茂密,地域宽广,树种丰富,有“天然氧吧”的称号,风景优美,游人身临其中,才闻空山鸟语,又听林涛隐隐。即可感受绿树层林,落日气清的闲恬野趣,又可独享雾余水畔,爽气扑面的淡淡静谧。龙岗片区主要由碧峰公园、龙岗公园及其北面大片林地组成,被列为“沁水古十景”之一的碧峰公园,满山沟壑,堆青叠绿,聚芬散芬,古人誉为“碧峰耸翠”。与碧峰山东西相望的龙岗山,满山松柏,葱郁森秀,龙岗古塔矗立,沁水县政府于2014年开始了龙岗公园建设,目前工程已完工,主要核心景观有儿童娱乐场地、篮球健身场地、文化轴广场、主观景台等。

山西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不仅以奇峰、溶洞、地下河称奇,又以独特的天象、气候等称绝。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胜地。并且这些景观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嫘母植桑养蚕、舜耕历山等传说,教导当地人安生立命;碧峰寺、青禅寺等宗教文化,教人积极向善;荆浩故里遗址等,更赋予太行洪谷森林国家公园以丰富的内涵。公园已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公园设施日臻完善,景区面貌焕然一新,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沁高、陵侯高速以及迎白旅游公路的陆续通车,为森林公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

主要景点介绍

南阳仙洞

位于山辿岩片区南渠村东南数百米半山腰、密林之中,洞口海拔1400米,全长2000米,尚未进行勘探开发。因其所属山体岩石组成以石灰岩为主,地表水沿岩石缝隙向下渗流和溶蚀,形成溶洞。洞口直径1.5米,底部直径20米,洞深20米,沿洞底有因地下水发生横向移动而天然形成的岩溶隧道,属于比较少的暖温带喀斯特地貌。岩溶隧道往里蜿蜒延伸百余米,洞底有流水,沿途有石笋、石柱、石佛等奇特怪异的钟乳石,非常可观。南阳仙洞是公园内面积较大的溶洞,具有科研、旅游双重价值。

岩溶穿洞(大岩扉)

位于太行洪谷片区神钲山对面山体上,陡峭迎风岩壁上有受岩溶作用形成的穿洞景观,是荆浩《笔法记》中所“大岩扉”所在的位置,壁立千仞、山势挺拔,顺其而行,见天然门洞,南北互通,豁然开朗。穿洞高10米、宽4米、深10米,是连接两山之间通道。洞内常年大风,驻足洞中,可看到两边山体全貌,也可将此处设想为兵家必争之关隘,体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之利,是一处观景点。而站在神钲山山道上远观门洞,正如一只眼睛镶入悬崖之中,默默注视着这片连绵起伏的山体,又成一处可观的景色。

落水洞景观(天井)

位于太行洪谷片区猪沟旁,分为一大一小两个天井,东侧沟谷为“小天井”,西侧沟谷内为“大天井”,均是流水向下溶蚀切割作用下发育的深井状落水洞。大天井深约65米,上口直径约20米,底部直径约70米,天井中存在发育良好的钟乳石壁,灯光照射下,绚丽多彩。天井作为喀斯特地貌中的非主流景观,在我国北方较为罕见,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

天生桥景观

位于山辿岩片区西北部山体半山腰中,海拔1520米,横架于两个山体之间形成的天然石桥,桥体长度30余米,桥宽10米,距离谷底40余米,桥体一侧为深达百米的陡崖,另一侧为因流水冲刷和石灰岩的岩溶作用而形成的深切山谷,目前已无水流,仅存雄齐壮观的天然石桥景观。因桥底有几十个大小相仿,天然形成螺旋状地坑,相似于“佛螺髻发”,故名“望佛桥”。站在桥上朝远处眺望,可远眺太行洪谷内的秀美景色,过桥后朝桥体方向观望,能看到万丈陡崖,十分惊险。此外,此桥因特殊的地理环境,远观时,可使人产生桥身长度超过百米的错觉,是一处独特的景观。望佛桥是山坡上因岩溶作用和外力作用发育而成的天生石桥,属一种暖温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神钲山

位于太行洪谷片区西北部,又名独秀峰,峰顶海拔1600米,山峰呈现鼓状,是公园内的最高点。山顶有唐代青莲寺僧人为建寺庙而堆砌的石头墙。山顶较为平整,长约7米,宽约3米。伫立其中,远眺可观历山景色,层峦叠嶂;近看可将整个公园景色全收眼中,是一处不错的观景平台。相传荆浩层数次攀登至此处,观测历山之顶及大岩扉,从自然景色中获得绘画的灵感。

石鼓岩

位于太行洪谷片区青禅寺后,海拔1200米,山体上有一高20米,长10米平台,以其形似石鼓而得名。石鼓岩为寒武-奥陶纪石灰岩,岩体中存在发育良好的叠层状构造,站于石鼓之上,可观看四周山景。石鼓岩旁散落有大小十几个石制佛龛,虽多有破坏,但依稀可感受到其做工的精良。相传荆浩曾与高人谈论书画于此,随后做出《笔法记》与《匡庐图》。石鼓岩集自然景观、人文传说于一处,是一处较好的旅游资源。

洪谷十三潭位于太行洪谷片区洪谷之中,海拔1100米处,沿溪水形成大小潭池40余处,密集程度较为罕见。受侵蚀作用影响,潭池奇形怪状,造型不一,因景色较为突出潭池统计为十三处,故名“十三潭”。常年水温10℃,平均水深40厘米。瀑布最大落差4米。其中,最大的潭面积为28平方米,深10米,最小的潭面积为4平方米,深1.5米。十三潭水源主要来自于泉水和天然降水,是公园内水文景观优美之处。其潭水四季长流,尤其夏季流量最甚,水流湍急,形成奇特的涡旋状水流,伴随“哗哗”流水声,再加上数米内皆可感受到的阵阵清凉,使人能迅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

青禅寺遗址

位于太行洪谷片区石火庄后山,海拔1100米。青禅寺又名青莲寺,目前寺庙已废弃,目前因缺乏保护,多有乡民在寺中圈牛;寺东有塔亦毁,塔基仍见。光绪《沁水县志》卷九《祠祀》记:“青莲寺,内有欸月台”, 欸月台为观月胜地。《沁水县志》卷十一《艺文》载有七首吟咏青莲寺的诗作。清代邑人王度《中秋青莲寺欸月台》诗云:“双峰突兀三千丈,孤月圆明万里天。人间红尘飞不到,白云深处老僧眠。”元代文臣王恽曾在沁水板桥村寓居,板桥距洪谷不远,王恽因有青莲寺之游,并作有《游青莲寺》诗。青莲寺存有嘉靖、乾隆两通碑刻,记青莲寺重建于嘉靖年间,碑文中4处提到“中国”二字,此提法在古代碑文中并不多见,又提到“汉明帝”、“南北朝梁武帝”等字样,寺庙起始建筑年代不可考。唐末因寺中僧人与朝廷作对,遭到毁灭,到明代嘉靖年间,当地人依据旧址建立起房屋,改名为“青禅寺”。寺内原有一古钟,钟内坐4人打牌互不挨挤,其表面花纹为1042只佛手,可惜此钟在1941年被毁。原寺院规模很大,占地约3300平方米,僧人过百,现仅存石屋3处,寺东有13层佛塔塔基,现存遗迹占地约100平方米。青禅寺的建毁兴衰史,即是历史上当权者对佛学态度变迁史,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荆浩故居

位于太行洪谷片区石火庄(又名实和庄或寺火庄)中,海拔1060米,占地1000平方米,为荆浩隐居之地。因石火庄附近的青莲寺在唐代曾遭遇兵火被毁,故石火庄取意寺火之意。石火庄是荆浩《匡庐图》近景所绘河流与草庐所在地,荆浩于此处搭建庐舍、开垦荒地。荆浩每日在此观察神钲山景色,对其后来作画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石火庄前即洪谷河,目前仍有古人在此居住、耕种的痕迹,虽然目前荆浩故居已难寻遗迹,但伫立此处,仍可感受到先贤风采。荆浩为我国北方山水画宗师,此处是其创作传世《匡庐图》及《笔法记》的场所,其灵感多得自于洪谷内景色,画由景生,景又因画而出名,是一处较好文化旅游之地。历史上有诸多关于荆浩在太行洪谷隐居的记载,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旧唐书》卷五七《艺文志》,是比较早对荆浩的《笔法记》作了著录:“荆浩《笔法记》一卷,浩称洪谷子”,荆浩《笔法记》自云:“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现存康熙、嘉庆、光绪三部《沁水县志》,雍正《泽州府志》《山西通志》也有对荆浩在太行洪谷内隐居的明确记载。

洪谷栈道

位于山辿岩片区南阳村至历山途中,又名坡栓岩,古为沁水县到历山的必经之地,也是当地人与外界进行商贸交易的重要交通要道,历史上此处有“豫陕门户”的美誉,是兵家必争之地。古道形成于约2000年前,目前此处仍留有古人人工修造的行路通道,高约2米,全长2公里,横于半山腰之间,与当地山路相连,构成延绵不断之势。洪谷栈道是古代潞绸商贸活动的主要通道,是对古代沁水南阳地区商贸繁华的重要验证。结合当地古桑树、古村落以及石拱桥、古寺庙等与丝绸相关的古代文化遗存,对于潞绸商贸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碧峰寺

“碧峰耸翠”为沁水古十景之一,始建于晚唐。位于龙岗片区沁水县城北碧峰山顶处,海拔1185米,光绪年间《沁水县志》记载:“碧峰山,县北三里……上有寺,因山名寺,内有千佛阁,寺东有五龙庙。庙内有泉,深可尺许,旱涝常盈,少污触即涸,祈禳立应,名曰灵泉,故寺名亦名灵泉寺”。 碧峰寺自晚唐兴建至民国二十年,历时1000千余年,屡次重修,形成一组殿宇楼阁、观亭门楼,宏伟秀丽,规模壮阔,信徒云集,远近闻名,历代文人墨客赞语不绝。1997年县政府为县城居民休闲、健身之便,重修此寺,并以此建立碧峰森林公园。经过数年的修筑与完善,使古寺废墟变做佛园胜景,焕发勃勃生机。新建三间大雄宝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重檐斗拱,浓彩工画,丹垩分明,金碧辉煌。大殿正中新塑三尊贴金铜佛像,两侧彩绘十八罗汉。新建东西配殿六楹,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为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弘法道场,山门及其他设施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目前寺内灵泉仍吸引当地人每日两次往返拜访此地,取水祈福,是一处宗教旅游之地。

舜王庙遗址

舜王庙位于石火庄旁,海拔1060米,舜王庙内存有一通嘉庆年间的《实和庄庙碑记》,记述了庙宇的兴建情况。太行洪谷毗邻历山,历山舜王坪是传说中舜王耕作的地方,而太行洪谷内亦有诸多关于舜帝的传说。舜王庙始建于嘉庆年间,现仅存殿宇1间,内有神像,占地约10平方米,规模虽小,但寺庙古朴沧桑,具有重要的历史保护价值。

龙岗公园

位于龙岗片区革命烈士陵园东侧,建于2014年,总占地面积420亩,为沁水县市民生态休闲的重要场所。项目整个场地形状呈“鱼”状,鱼头即场地西部为文化纪念区,鱼身及鱼尾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生态林地参与区、风景山林区、健身娱乐区。公园总体景观布局是“一脉,两轴,四区”。“一脉”是贯穿公园东西的一条主要道路动脉,其功能贯穿公园四大文化主题区,同时满足运输、消防等车行需求;“两轴”是纪念轴线和文化轴线。“四区”分别是健身娱乐区、文化纪念区、花海群落区、风景山林区。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03084号-16 huocheban.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